关于提高高中数学成绩的思考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4年12月14日 凌晨
以下内容都是我的经验之谈。
提升数学成绩,就是在考试中做对更多的题目。这就有两点,一是会做更多的题目,二是将会做的题目做对。
一、将会做的题目做对
这个要求看上去很简单,但真的想要做到其实并不容易。我们在考试过程中很容易犯各种各样的错误。有一些可能是题目故意设置陷阱,有一些就是低级错误。比如审题不清、计算错误、笔误等等。很多人单是因为这样的错误就会丢掉5分、10分甚至更多,使原本就不富余的分数雪上加霜。有些人会觉得这只是一时的失误,不是自己的实力问题,但实际上这也是实力的一部分,也是需要锻炼的能力。所以有些人犯错少的时候成绩还可以,犯错一多成绩就很差,成绩波动很大。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会让成绩变得稳定。
1. 认真对待作业
在乒乓球运动中有这么一句话,平时练什么技术,比赛打什么技术。因为一项练得不好的技术想在比赛中用好几乎是不可能的。在数学学习中也是一样。我们平时做作业的习惯会带到我们的考试中去。如果平时做作业就追求速度不追求正确率,那么在考试中想要一下将正确率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。所以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做题的习惯,不能贪图速度,要追求正确。
有些学生在做老师布置的作业的时候会和同学对答案以提高正确率,这就导致自己的平时作业看上去还行,但是一到考试就不行,毕竟考试必须要自己独立完成。所以平时作业要认真对待,勇于暴露出自己的问题,并尝试不断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,养成良好的习惯。
2. 认真审题
在读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逐字逐句地读,而且要细致地理解每一句话,尽量避免自己受到固有印象的影响,否则很容易掉入出题人的陷阱之中。数学考试的阅读量没有语文和英语那么大,放慢阅读速度对考试时间的影响是很小的,但是一旦读错题目就会导致丢掉很多分数,实在是得不偿失。
3. 检查
很多人不推荐在考试中做一题检查一题,因为这会浪费时间,导致后面的题目时间不够。这对于追求高分的学生有一定道理。而且由于人脑思维的特性,我们在做完一题,再检查的时候很有可能受到我们已有的思维的影响,从而发现不了错误。修改文章有一种方法称为“搁置法”,即写完文章之后过几天再去修改,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。
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做完一题就立刻检查的方式,主要有以下几点:
提高我们的正确率。在考试之中,前面一道简单的题目是5分,后面一道难题也是5分,把前面检查的时间节省下来去做后面的难题,也不一定就能拿到分数。所以更保险的方式是将前面的5分稳稳拿住。
将试卷全部做完再检查的方式有不足之处。首先我们未必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试卷,并且留下充足的时间检查,其次,我们就算有时间,在做完一套试卷之后头脑也非常疲惫了,这时候再检查也未必能发现错误,甚至可能将原本正确的答案改错。所以再做完试卷之后,我们主要检查的是答题卡是否涂错,答案是否写错位置之类的问题,那些让我们犹豫的题目尽量不要去改。
提升自信,将心思全部放在下一题上面。我们做完一题,检查一题,那么我们就要有必对的把握,然后把这一题完全放下,投入到下一题中,不受上一题影响。
检查并不等于将一道题目重新做一遍。由于之前提到的原因,重复一遍之前的方式我们很有可能检查不出错误。实际上检查的方式有很多种,比如下面的几种:
- 用另一种方法来做;
- 检查答案的合理性,比如看一下答案是否符合直觉;
- 取一些特殊的值或者特殊的情况来检验;
检查的方式有很多种,对于具体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方式。经常做检查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正确率,而且对我们理解知识也有好处。比如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做同一道题目,可以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,用特殊情况来检验可以帮助我们积累一些特殊的例子,从而建立起做题目的直觉。
最后要注意的是,做检查一定要注意控制时间,一旦超过自己设定的时间就要去做下一题了。在考试之前我们要做好时间安排,然后每次考完总结调整,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节奏。
4. 锻炼计算与推导能力
计算能力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。很多数学题目最后都会落实到计算上,如果计算总是出错,对数学成绩的影响会很大。提升计算能力的方式有很多,我能想到的有以下几点:
在计算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,减少笔误;
在草稿纸上尽量做到字迹清晰,不同的符号要写出区别,不能写得类似,同一题目尽量做在相近区域;
积累一些辅助计算的技巧,比如在计算多项式乘法的时候,我们可以将同类项写在同一列,然后相加,比如:
\((x^3+x^2+1)(2x-3)\)
\(= 2x^4+2x^3\ \ \ \ \ \ \ \ +2x\)
\(\ \ \ \ \ \ \ \ \ \ -3x^3-3x^2\ \ \ \ \ \ \ -3\)
\(=2x^4-x^3-3x^2+2x-3\)
诸如此类的计算技巧可以在平时作业中有意识地积累。
推导能力是指我们在推导过程中每一步都要有依据,而不是完全依靠直觉和经验,否则我们很容易犯错误。比如很多人会想当然地“发明”一些公式,比如\(x^a+x^b=x^{a+b}\)之类的。这同样需要我们在平时的作业中进行锻炼。
二、会做更多的题目
1. 掌握基础的知识
很多学生做不出一些中等难度的题目,归根结底还是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,理解不够深刻,从而在做题的过程中思维陷入混乱之中。检验自己是否掌握知识,可以尝试将知识将给别人听,或者将给自己听。如果能够流畅地清晰地讲出来,那就说明自己已经充分掌握,否则说明自己还有不明白的地方。这种方法也称费曼学习法。
高中数学的知识其实是比较少的,并没有太多需要记忆的东西。很多公式其实都可以由一些基本的定义或者公式推导得到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不单要记住这些公式,而且最好要搞清楚这些公式从哪里来,搞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,让知识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一个相互连结的网络,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。
2. 积累足够多的题型
我们掌握知识,还要会用这些知识去解题。每一个知识点总是有一些最基本的使用方法,也就是最基本的题型,这些是必须掌握的。然后就是一些常见的题型,同样需要掌握。
判断自己是否掌握的方式和上面类似,就是看自己能不能独立做出来,能不能讲给别人听。
题型是千变万化的,题目是做不完的。不能盲目地做题,尤其不要盲目追求偏题,怪题。每做一道题目,都要能通过这一道题目来掌握这一种类型的题目,从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。比如可以尝试将题目的中的条件进行适当的修改,看看自己还能不能做对,或者看看结论会不会产生变化,原来的结论还成不成立,等等。
3. 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
学习数学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。著名的匈牙利数学家(后入美国籍)波利亚在他的著作《怎样解题》一书中做了很好的总结,如下:
步骤 | 具体内容 |
---|---|
第一 你必须理解题目 | 未知量是什么?已知数据是什么?条件是什么?条件有可能满足吗?条件是否足以确定未知量?或者它不够充分?或者多余?或者矛盾? 画一张图,引入适当的符号。 将条件的不同部分分开。你能把它们写出来吗? |
第二
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的联系。 如果找不到直接的联系,你也许不得不去考虑辅助题目。 最终你应该得到一个解决方案。 |
你以前见过它吗?或者你见过同样的题目以一种稍有不同的形式出现吗? 你知道一道与它有关的题目吗?你知道一条可能有用的定理吗? 观察未知量!并尽可能想出一道你所熟悉的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量的题目。 这里有一道题目和你的题目有关而且以前解过。你能利用它吗?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?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?为了有可能应用它,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个辅助元素? 你能重新叙述这道题目吗?你还能以不同的方式叙述它吗? 回到定义上去。 如果你不能解所提的题目,先尝试去解谋道有关的题目。你能否想到一道更容易着手的相关题目?一道更为普遍化的题目?一道更为特殊化的题目?一道类似的题目?你能解出这道题目的一部分吗?只保留条件的一部分,而丢掉其他部分,那么未知量可以确定到什么程度,它能怎样变化?你能从已知数据中得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吗?你能想到其他合适的已知数据来确定该未知量吗?你能改变未知量或已知数据,或者有必要的话,把两者都改变,从而使新的未知量和新的已知数据彼此更接近吗?你用到所有的已知数据了吗?你用到全部的条件了吗?你把题目中的所有关键概念都考虑到了吗? |
第三 执行你的方案 | 执行你的解题方案,检查每一个步骤。你能清楚地看出这个步骤是正确的吗?你能否证明它是正确的? |
第四 检查已经得到的解答 | 你能检查这个结果吗?你能检验这个结论吗? 你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导这个结果吗?你能一眼就看出它来吗? 你能在别的什么题目中利用这个结果或这种方法吗? |
题目是做不完的,而且高考题总是会有变化,不会和以前的题目重复。所以我并不赞同题海战术,而是更加鼓励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。如果我们能够以上面这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,那么很多难题是可以克服的。但这并不容易,需要大量地锻炼才能培养出来。但每一次成功地解出新的题目,都会提升我们信心和能力,并且让我们产生满足感,从而提升对解题的兴趣。
4. 独立思考
这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。
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,很多人会在身体上勤奋,但头脑上懒惰。这些学生可能会做很漂亮的笔记,会整理错题集,会做大量的题目,但是考试成绩始终很难提高。这是因为他们缺少独立思考。他们遇到有挑战性的时候害怕思考,抛出一句“我不会”然后就放弃了,然后去做那些自己已经会做的题目。他们对每道题目也仅仅停留在能做出来的程度,对于不会做的题目,只希望得到别人的解答,然后心满意足地整理在错题集上。他们用外在的形式来逃避真正的问题,用身体上的勤奋来掩盖头脑上的懒惰。如此,对数学的理解就始终停留在表面,思维方式也很难培养起来。
独立思考,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独立去解决问题,而不是立刻去翻答案或者寻求别人的帮助。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,但也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必经的过程。
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,我们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,如果是别人开车带我们过去,可能坐上几次都不认识路,但是我们要是自己开车摸索过去,那么一两次我们就认识路了。学习数学也是这样。一道题目,如果是自己做出来的,那么印象会非常深刻,就很难忘记,但如果是别人将给我们听的或是翻看的答案,那么印象就会差很多,也许再遇到就忘记了。
有人会说,如果我们独立思考一两个小时还是做不出来,那么不就浪费时间了吗?其实不然。即使我们做不出这条题目,我们还是有收获的。这会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,加深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。比如,这道题目我们用方法\(A\)做不出来,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方法\(A\)做不出来,它的局限性在哪里,为什么方法\(B\)就能做出来,方法\(B\)有它的局限性吗?比如我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,会去联想和这个问题有关的一切知识点,这会加深我们对知识点的记忆,同时也会将知识连结起来,形成一个网络。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,比如一道题目设定半个小时(在平时作业中,考试没有这么多时间),做不出来,也要花上至少半个小时去想它。如果时间允许的话,甚至可以整天地去想这个问题。我们付出的越多,在收获的时候得到的快乐就越多。有时候比起结果,思考的过程本身要更加重要。
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害怕,去思考。只有思考才能将外在的知识真正内化,变成“自己的”,才能有真正的收获。
后记
这是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式,也是基于自己多年求学经历的切身体会不断思考总结的结果。距离我高考已经过去了多年,如今的高考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但我想我的经验对现在的学生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
高考是一场残酷的竞争。学生们拼尽全力去考更高的分数,只是为了战胜更多的人,获取更好的大学的入场券。在这场竞争中,他们不断地训练各种各样的应试技巧,为了提高一点分数而重复着大量的训练和考试。但他们的知识却只局限在一个很有限的范围内,而很多技巧在他们日后的学习道路中几乎是无用的。对个人来说,这是无奈之举,是必经之路,但对整个社会来说,这空耗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。这能不让人感到悲哀吗?